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真實的所得之二

主題—紀念性
紀念性建築之所以為紀念性建築,我認為是造成人們的視覺衝擊,而視覺衝擊又可分為建築規模之大、高度之高或者細部處理之精緻,紀念性建築就是藉著這種人們對其表現力望塵莫及的視覺衝擊,來轉變成對被紀念人物的心理崇拜,使人覺得此人非凡人所及吧。
而在規模之大之這部分的紀念性建築我認為表現的最淋漓盡致的非古埃及金字塔莫屬,古埃及人在滾滾的沙漠中建起了一座座像山峰的金字塔,來顯示法老王的存在如同山永恆的存在,這樣大規模的建築不僅讓人在外部看它時產生視覺上的衝擊,我覺得真正行走在內部,對心理造成的那股壓抑效應更讓人感受深刻,觀看古夫金字塔的剖面圖,一條窄窄的通道慢慢的往上通到金字塔的中心位置,走在這樣壓縮的空間裡,就像是經過一個儀式過程,一步一步的要把人們帶往另一個世界。但是就單單以大這方面來評斷金字塔又太可惜了,就以吉薩高地上的三座金字塔為例吧,古埃及人不只要紀念三個法老王,還要來紀念他們的數學、天文成就,例如古夫金字塔的邊長為地球圓周的1/‥‥,三座金字塔的連線剛好指向天狼星,這讓古埃及人在表達紀念性上不只讓人短暫的震懾於金字塔的宏大,還幫它隔了好幾層面紗,不讓人一眼看透它,保持它的神祕性,吸引無數的考古學者願意花大半輩子去研究它,越花時間置身在埃及,越能感受到金字塔被巧妙安排的地方,越讓人對它感到崇拜,它永遠不會被冷落。
我想,這種規模的紀念性建築是專制時代下特有的產物吧,法老王一聲令下,大批的奴隸就得拚命建出來,大家一起相信為法老王建造金字塔就是為自然(太陽神)建造,而在更接近現代的古希臘時代,這個時代發展出了為人讚頌的自由民主制度,在這樣一個以人為本的時代,他們把人體比例賦予建築。就以衛城上的神廟群為例吧,古希臘人測量出男子的腳長為身高的六分之一,於是他們把這個比例應用到柱子直徑和柱身長度的比例,甚至更直接的把柱子整個做成人的樣子,也就是所謂的女郎柱廊,古希臘人以當時的人本精神來結合對神的崇敬。而在整個神廟群的佈局上,古希臘人也不求軸線的對稱或是有什麼天文學上的意義,他們純粹想讓人們以最佳的角度來觀看神廟群,有人可能會匪夷所思為何神廟總是蓋在衛城的邊緣,感覺快要掉下去了,據說這是因為舉行雅典娜慶典時,遊行的隊伍在上到衛城前,必須先環繞它一圈,如此一來,在山下仰望神廟群就變的極為重要了,還是以人為出發點。
我在想為什麼現代無法再出現像古時候那樣令人感動的建築,是因為古埃及是專制的時代,古希臘時期是部分民主的時代,而我們是全面民主的時代,所以我們無法完成那種偉大建築了嗎?我覺得更大的因素在於「信仰」,上述的兩個時代都有所屬時代堅定的信仰,這股力量足以促使偉大建築的生成,紀念性建築就是這樣一個信仰的產物吧。


主題—移動
動,除了自身的移動外,也會因為外在的動而讓人感覺像是自身在動,而新竹之心就是帶給我這種感覺的地方。
記得第一次到此地,一下車看到川流不息的車輛不斷的經過,我非常迫切的想過到對面的古城門,可是卻找不到一絲的機會可以過馬路,這樣的心情感覺有點像是古代時急切的想要躲進城堡避難的百姓,可是跨越護城河的橋卻被摧毀了,可望而不可及,這時幸好有人指點我迷津,必須透過地下道到對面去,走在地下道時,雖然隱約可以感受到地面上車子經過時傳下來的震動,但之前驚慌的情緒還是因為得到了保護而稍稍平復下來,這個地下走道不管是在心理上或是實際移動上都像是一個把我由動轉靜的變換通道,上到新竹之心中間的那座橋,再環視四周剛才看到的川流不息的車輛,我發現我已經從在外移動的外圍物轉變成所有東西都繞著我移動的軸心了(突然發覺這個地方取名為新竹之心是不是當初命名的人也跟我有同樣的感覺),儘管我覺得我現在身處在看起來不會動的軸心了,但因為外圍車輛的移動,自己好像也跟著在動,這種動的感覺跟真的自身在動的感覺非常不一樣,這種動有點置身事外,可以用一個比較平穩、沉澱的情緒來觀賞這些移動物,我發現新竹之心外圍夜晚的移動與其說是車輛間一個一個點的移動,說它是介於點跟線之間的移動來得更貼切一點,夜晚的車輛開了車燈再加上車子移動的速度,光的殘影讓這些車子看起來像是河流班連續不斷的移動物,再以四周圍商店裡透出的光線來填補這些線之間的縫隙,我覺得整個新竹之心就像被包圍在一個流動的光影之海中。再對照著屬於過去的古城門跟外圍屬於現代的商店建築,突然覺的介於兩者之間馬路不斷移動的車輛所構成的環行帶狀物好像是一個時間的輪軸,好像可以把時間調回以前,抑或是在以前要把時間調到未來,游移在古代與現代之間。
早上再經過新竹之心時,它的絢爛色彩已褪去了許多,在外圍移動的人或許也因為要趕去上班、上課而無法像晚上那樣悠閒的在此駐足,又變成了真的在移動的一部分,可能只是匆匆的看一眼古城門又得繼續前進了,這是否在告訴我們必須讓自己的心境保持在這種外界移動,自身不動得相對移動狀態才能真正靜下心來,體驗身邊的事物 。
寫了非常多關於個人對於新竹之心主觀想像和觀感的東西,不確定是否能引起其他人的共鳴,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來到此地,在四周光影交織的視覺衝擊下,一定可以激起屬於個人特殊的想像。

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

阿帆達的真實體驗

主題—真實的身體
火星人分析
火星的地表空氣稀薄,因此火星人可能有一套比地球人更好的呼吸系統,呼吸的地方表面積也會比較多。

火星常產生很劇烈的風暴,所以火星人的身體可能會發展成可以引導空氣容易通過的曲線。

火星的引力比地球小,據說在引力小的星球生長,身高會高大許多,而且同樣的物體,在地球感受到的重量比在火星上重得多。

火星人看地球人
上樓梯時
火星人很疑惑為何地球人要把兩層樓間僅僅約三公尺的高度,分成好幾階這麼細,在他們自己的星球上,樓層間的階梯數通常不超過十階,而且為何地球人從一樓上到三樓就喜歡搭電梯了,如果此棟建築物沒有電梯,地球人必須身體力行,很多地球人通常爬三層樓就已經開始喘氣了,爬樓梯對他們而言根本不能算是一項運動,但最令感到害怕火星人的是樓梯扶手的部分,地球上扶手的高度大約是腰部在上去一點點,但是在他們星球,樓梯的左右會圍到大約在他們肩膀的高度,以防止他們重心不穩而摔出去。(由於火星人高大,於是手腳特別的長,他們把大腿輕鬆的一抬,就已經離地五十公分了,也因為火星引力小,他們對身體重量的感覺沒有我們那麼的明顯。)

搭公車時
火星人看著坐在椅子上等公車的地球人,總會覺得腰痠背痛,他們星球的椅子絕不是這樣規則的線條,都是3D曲線的,除了可以配合他們自己火星人身體的弧度,也可以防止暴風來襲時椅子被強風颳走。而火星人上到公車上時,他又更加困惑了,車上的乘客幾乎無人繫安全帶,甚至還有人站著只以手拉著車頂上的拉環,在他自己的星球上,公車上的人都試坐著,不但要繫安全帶,還要拉著頂上的拉環,來防止頭撞到前面的座椅。(由於火星上空氣稀薄,車子受的阻力小,車速特別快,也不易煞車;以火星人的身高,坐著拉拉環高度剛剛好。)

看電影時
火星人疑惑著為何他想帶著鹹酥雞進去看電影會被工作人員阻擋,說是氣味太香會影響別人,在他們星球上只有聞不到氣味的問題,沒有氣味太重的問題。此外他還聽到隔壁有人抱怨椅子的空間太小,他到是覺得這樣的寬度塞兩個火星人一起坐都不成問題,反倒是高度的問題,他老是被後面的人抱怨擋到螢幕了,被要求做低一點,以至於整場電影下來他只能半斜臥著看電影,非常不舒服。(火星的空氣密度低,氣體的擴散作用不明顯;火星人為了避免被強風吹走,身體的形狀不像地球人是扁型的,反而比較是一個較均質纖細的流線型;電影院每排椅子原本所設計的落差高度,放到火星人這樣高大的身體尺度來,作用以經微乎其微了。)




主題—真實的建築
一個建築物究竟只是做「好」而以,還是真的「做」對了,我想可以從這個建築物滿足到人類需求的哪個層級來做區別。就在這個想法盤旋在腦中之際,突然冒出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我又想,建築不就深深影響了心理,所以在此用心理學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跟建築做一個配合說明我想是蠻適切的。

馬斯洛將人類的需求分成五種不同的的層次:生理、安全、愛與歸屬、自尊、自我實現,分別是從最基本的層次到最高的層次。如果以這個理論做判斷的話,「做好建築」可能只滿足人類需求的前兩個層次而已,就生理方面而言,一個好建築滿足了我們在尿急的時候有一個地方上廁所,讓我們在睡覺的時候有一個隱私的空間……等,然而就不像生理需求那麼頻繁發生的安全方面而言,一個好建築也必須確保我們在地震發生時,不用擔心屋子是否會垮下來,颱風天時不用擔心風雨的威脅,簡單的說,一個做好的建築就是一個可以滿足生活基本機能的建築。或許對每一個有家的人而言,不管自己所住的房子是美、是醜、昂貴、便宜,都提供了更上一個層次的需求︰愛與歸屬,但是我認為一個真正做對的建築,能凝聚的不僅僅只是這種每戶人家小小的心靈避風港歸屬感,而是更大的一整個地區居民的力量吧。

然而被做對的建築除了提供給人類基本層次的需求外,也提供更能激勵人心的高層次需求。在此,用一個我曾經親身體驗過的建築物—新竹之心,來分享一個「做對的建築」如何帶給人們更高的需求層次。記得在大一上學期的建築之旅中,第一天晚上遊覽車載我們在新竹之心外圍的那條馬路邊,一下車我就看著川流不息的車輛,東張西望的尋找紅綠燈、斑馬線,正在疑惑真的有一個適當的時機可以通過嗎?突然聽到林芳怡老師的聲音說︰這邊有地下道跟新竹之心的環城步道連接,心理突然感一個被解就的感覺,真正走進地下道去,除了感受到兩旁牆壁古色古香的氣氛,還可以感覺到建築師為行人設想的這份心意。

接著我上到了新竹之心中間的這座橋上,在這裡可以發現,建築師把地面上的舞台完全的讓給這個主要的古城門,新蓋的建築部分都往地下發展,不會去遮擋到人們來看這個古城門的視線,每當從四面八方的人從這邊經過時,就會看到這個古蹟建築,就會讓身處在全球化時代的我們,就會再次體知道我們到底來自哪裡,這種認同感,就像是我前面所說的,一種更強大的凝聚力吧。

我站在橋上,除了聆聽城門前廣場上在樂團的表演,有時也會回頭看一下在橋中間練習街舞的青少年,這些表演的人不會因為有人在觀看而害羞停止活動,我想他們也不是第一天就這麼敢表現,一定是常常在這裡表演習慣了,首先這除了是建築師創造了這樣一個可以讓人表演的場所,同時更關鍵的是,也創造了一個讓觀眾願意待下去的空間。老實講,那天表演的樂團唱得不是很好聽,可是我就是願意待在那邊,吹吹微風,看看四周商店的招牌,感受被熙攘的車輛包圍著的這種特別的感覺,就因為這種魔力,我想每一天都有人在這裡勇敢的表現自我,也有人會靜靜的觀賞他們的表演,這些人慢慢的在這個舞台一點一滴的找回自尊,慢慢的自我實現。一個「做對的建築」,可以滿足了人類的高層需求層次。

最後,根據馬斯洛的理論,熱情是由高層次的需求所激發。我想在做建築時能夠滿足到人類的高層需求,從而真正的幫助人類激發熱情,就是「做對建築」吧。


主題—真實的都市
「都市即第二巴別塔」例子:
巴別塔當初想要被蓋起的目的是為了傳達聲名,讓人們在看到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建築時,在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象,藉此把這個國家的名聲傳播出去。我認為這種想法顯示了當時人類要的不再只是能遮蔽陽光,抵擋風雨,提供基本生活機能形式的房子,開始想要建造一些也許不是那麼理性的空間規劃,卻能夠吸引他人目光停留,造型特別的建築,如果以這個觀點看來,現代都市中的建築,何不是都想要有一個特別的外型,來吸引路過的人入內消費,或是希望成為媒體的焦點,藉此宣傳。都市,不也成了第二個巴別塔。

其中全球的城市裡,我認為日本東京銀座應該是一個很貼切的例子來做為前一段個人見解中「都市即第二巴別塔」的詮釋。在這裡幾乎找不到簡單樸實的房子,每個商業建築,尤其是國際知名品牌的旗艦店,都超過了我們一般對建築的想像,有的整個建築的表皮被挖了好幾個洞,有的整個建築就像一個大鏡面,有的到了晚間就像一個發光體,好像所有的建築都在極力的觸動我們的感官神經,沒有親身經驗這樣特別的一個地方,我也不知道這樣一個高密度炫麗建築聚集之地,是否到最後會使我的感官麻痺,但是就現實而言,銀坐真的闖出了它的名聲。

「都市即江湖」例子:
「都市即江湖」我選擇以台北市這個全台灣最像都市,我也最接近的都市來做詮釋。江湖這個從戰國時代就出現在莊子寓言出現的古老字眼,顯示其實從古代開始,這種離開故鄉的小仁小愛,到一個比較繁榮的地方,一切成敗靠自己的才能和老天的安排就存在著了,而我認為經過這麼久的時間,在這麼不同的環境下,內容已經產生一些變化了。

而我認為「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也非常適於用來描寫都市,這句原本用於生物上演化幾百萬年的時間尺度,用在都市商品的淘汰機制裡可以被壓縮成幾個星期的時間來看,可能原本在街角賣的覺得還蠻符合自己口胃的食物,過幾天要再去買時,就看到工人們在拆店鋪了;書局裡賣的不好的書,沒過多久就被下架換成新出版的書,都市不管背後的經營者或是作者是否有用心,就是這樣不仁不愛的在幫我們篩選掉不被接受的東西。而與都是息息相關的都市人帶給我們的印象,是否還是如同我們舊有的觀念,對周遭的人事物冷漠,只關心自己的事物,也如同都市這樣的不仁不愛呢?

在我看來,台北人已經不是以前不仁不愛的台北人了,他們已經慢慢的認定台北是屬於他們的家鄉,漸漸的對於他們所認定的地方投入愛心,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有什慈善活動,台北人的響應永遠是最熱烈的。即使如此,為何我還是拿了台北來當「都市即江湖」這個描述不仁不愛的例子,原因是我認為雖然有些台北人看到生意比較冷清的店面,會抱著於心不忍,捧場一下的心態去消費,但是在台北這種店租高,物價高的都市狀態下,靠小人小愛的幫忙是撐不下去的,小愛是會被抹煞掉的,最後還是感受到都市不仁不愛的力量;但是如果這種情形發生在鄉村地區,靠著附近居民的小人小愛,自己也省吃儉用一點,這家店是可以被維持下去了。

雖然就結果而言,少數人的小仁小愛在短期之內可能起不了作用,但我認為它還是必須被做的,或許經過人數、時間的累積,這會是淺移默化不仁不愛的力量。


主題—真實的鄉村
鄉村新興公共空間
鄉村對我來說,是一個不陌生的地方,因為我所居住的地方一是個每走幾步路就可以看到成畝稻田的地方,在這裡的農夫們只要一忙完農事,可能就會有一整個下午的空閒時間,而是否有一個可以提供大家聚在一起的公共空間就變得非常的重要。在我我自己的經驗裡,就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公共空間的轉移,記得在我上國中之前,在離家門口的十幾公尺的地方有幾簇竹林,原本這邊只有一個用廢輪胎做成的椅子,但是因為大家都很喜歡在炎熱的夏天午後聚在這裡聊天,剛好有鄰居家裡換了新座椅,他就會把原來的舊座椅整套搬到這裡來,竹林下出現了一個露天客廳,成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畫面,然而這個地方的竹子漸漸被砍光,遮蔭的方沒了,鄰居們也不再來此聊天了,我覺得村子的活力也好像變弱了,一直到前年,一個新興公共空間的出現,村子的活力又回來了,甚至變得更旺盛。

這個新興的公共空間就是高架陸橋下的空間。這個快速道路在我所在的村子已經「行之有年了」,但是他的底下永遠是荒煙蔓草,直到最近他才被重新整理規劃,變成一個完善的公共空間,這真的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半露天空間,在這裡整個人的感覺是被壓縮的,而且特別的涼爽,好像風也跟上面的車子一樣,順著道路奔馳著,下雨的時候,也不用急著找地方避雨,但更棒的是,做為一個鄉村的新興公共空間,它吸引的人群不在只是偏向年紀大的人而已,這個地方也規劃了各個年齡層喜歡的空間,例如:小沙坑、籃球場、溜冰場,還有一個不能打羽球的羽球場(風實在太大了)。對鄉下人而言,要做為一個公共場所真的非常的簡單,不需要特別建造一個密閉的冷氣房,這個公共空間無非只需具備遮陽的陰涼處,還有讓人歇歇腳的椅子。
我認為在台灣這樣一個跟別的國家比起來,高架道路密度高的國家來說,路下的空間真的是一個有潛力的地方來規劃使用。

這此付上一個實際空間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UdCASXTXmE


鄉村小學
每隔幾年我回去看我所就讀的小學,就會發現原本只有一層樓高的水平屋頂,牆面上只塗著一層白漆,地面還是水泥地這種最典型的教室樣式的建築,一棟一棟的被改建成心穎的建築了,教室的表皮開始被貼上光滑、色彩鮮豔的磁磚,教室的高度也開始變高了,看到自己以前上課的教室被拆了,心裡雖然免不了有ㄧ些對於以前感觸,但我也感動於鄉村小學對於人群互動觀念上的進步,不同於之前,不同排間的建築無聯繫,好像一個學校無形的被化分成低、中、高年級三個區域,而現在不同排的校舍之間開始出現了天橋、走廊,因此不僅讓下雨天時學生們不會淋到雨,平常的時候也增加了不同年級間互動的機會。

鄉村小學還有一個不同於都市小學的地方,我認為在鄉村,學生家長的生活狀況是融入學校生活的,學生的媽媽們很多都是家庭主婦,常身懷一些生活上的手藝,因此我所就讀的這個小學有時就會安排這些媽媽們來學校指導學生們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或者是哪位同學的家裡是有整片果園、農田,學校就跟這些家長合作,來一場真實體驗的戶外教學,我覺得這就是鄉村小學校令人嚮往的魅力吧。

by詩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