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

阿帆達的真實體驗

主題—真實的身體
火星人分析
火星的地表空氣稀薄,因此火星人可能有一套比地球人更好的呼吸系統,呼吸的地方表面積也會比較多。

火星常產生很劇烈的風暴,所以火星人的身體可能會發展成可以引導空氣容易通過的曲線。

火星的引力比地球小,據說在引力小的星球生長,身高會高大許多,而且同樣的物體,在地球感受到的重量比在火星上重得多。

火星人看地球人
上樓梯時
火星人很疑惑為何地球人要把兩層樓間僅僅約三公尺的高度,分成好幾階這麼細,在他們自己的星球上,樓層間的階梯數通常不超過十階,而且為何地球人從一樓上到三樓就喜歡搭電梯了,如果此棟建築物沒有電梯,地球人必須身體力行,很多地球人通常爬三層樓就已經開始喘氣了,爬樓梯對他們而言根本不能算是一項運動,但最令感到害怕火星人的是樓梯扶手的部分,地球上扶手的高度大約是腰部在上去一點點,但是在他們星球,樓梯的左右會圍到大約在他們肩膀的高度,以防止他們重心不穩而摔出去。(由於火星人高大,於是手腳特別的長,他們把大腿輕鬆的一抬,就已經離地五十公分了,也因為火星引力小,他們對身體重量的感覺沒有我們那麼的明顯。)

搭公車時
火星人看著坐在椅子上等公車的地球人,總會覺得腰痠背痛,他們星球的椅子絕不是這樣規則的線條,都是3D曲線的,除了可以配合他們自己火星人身體的弧度,也可以防止暴風來襲時椅子被強風颳走。而火星人上到公車上時,他又更加困惑了,車上的乘客幾乎無人繫安全帶,甚至還有人站著只以手拉著車頂上的拉環,在他自己的星球上,公車上的人都試坐著,不但要繫安全帶,還要拉著頂上的拉環,來防止頭撞到前面的座椅。(由於火星上空氣稀薄,車子受的阻力小,車速特別快,也不易煞車;以火星人的身高,坐著拉拉環高度剛剛好。)

看電影時
火星人疑惑著為何他想帶著鹹酥雞進去看電影會被工作人員阻擋,說是氣味太香會影響別人,在他們星球上只有聞不到氣味的問題,沒有氣味太重的問題。此外他還聽到隔壁有人抱怨椅子的空間太小,他到是覺得這樣的寬度塞兩個火星人一起坐都不成問題,反倒是高度的問題,他老是被後面的人抱怨擋到螢幕了,被要求做低一點,以至於整場電影下來他只能半斜臥著看電影,非常不舒服。(火星的空氣密度低,氣體的擴散作用不明顯;火星人為了避免被強風吹走,身體的形狀不像地球人是扁型的,反而比較是一個較均質纖細的流線型;電影院每排椅子原本所設計的落差高度,放到火星人這樣高大的身體尺度來,作用以經微乎其微了。)




主題—真實的建築
一個建築物究竟只是做「好」而以,還是真的「做」對了,我想可以從這個建築物滿足到人類需求的哪個層級來做區別。就在這個想法盤旋在腦中之際,突然冒出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我又想,建築不就深深影響了心理,所以在此用心理學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跟建築做一個配合說明我想是蠻適切的。

馬斯洛將人類的需求分成五種不同的的層次:生理、安全、愛與歸屬、自尊、自我實現,分別是從最基本的層次到最高的層次。如果以這個理論做判斷的話,「做好建築」可能只滿足人類需求的前兩個層次而已,就生理方面而言,一個好建築滿足了我們在尿急的時候有一個地方上廁所,讓我們在睡覺的時候有一個隱私的空間……等,然而就不像生理需求那麼頻繁發生的安全方面而言,一個好建築也必須確保我們在地震發生時,不用擔心屋子是否會垮下來,颱風天時不用擔心風雨的威脅,簡單的說,一個做好的建築就是一個可以滿足生活基本機能的建築。或許對每一個有家的人而言,不管自己所住的房子是美、是醜、昂貴、便宜,都提供了更上一個層次的需求︰愛與歸屬,但是我認為一個真正做對的建築,能凝聚的不僅僅只是這種每戶人家小小的心靈避風港歸屬感,而是更大的一整個地區居民的力量吧。

然而被做對的建築除了提供給人類基本層次的需求外,也提供更能激勵人心的高層次需求。在此,用一個我曾經親身體驗過的建築物—新竹之心,來分享一個「做對的建築」如何帶給人們更高的需求層次。記得在大一上學期的建築之旅中,第一天晚上遊覽車載我們在新竹之心外圍的那條馬路邊,一下車我就看著川流不息的車輛,東張西望的尋找紅綠燈、斑馬線,正在疑惑真的有一個適當的時機可以通過嗎?突然聽到林芳怡老師的聲音說︰這邊有地下道跟新竹之心的環城步道連接,心理突然感一個被解就的感覺,真正走進地下道去,除了感受到兩旁牆壁古色古香的氣氛,還可以感覺到建築師為行人設想的這份心意。

接著我上到了新竹之心中間的這座橋上,在這裡可以發現,建築師把地面上的舞台完全的讓給這個主要的古城門,新蓋的建築部分都往地下發展,不會去遮擋到人們來看這個古城門的視線,每當從四面八方的人從這邊經過時,就會看到這個古蹟建築,就會讓身處在全球化時代的我們,就會再次體知道我們到底來自哪裡,這種認同感,就像是我前面所說的,一種更強大的凝聚力吧。

我站在橋上,除了聆聽城門前廣場上在樂團的表演,有時也會回頭看一下在橋中間練習街舞的青少年,這些表演的人不會因為有人在觀看而害羞停止活動,我想他們也不是第一天就這麼敢表現,一定是常常在這裡表演習慣了,首先這除了是建築師創造了這樣一個可以讓人表演的場所,同時更關鍵的是,也創造了一個讓觀眾願意待下去的空間。老實講,那天表演的樂團唱得不是很好聽,可是我就是願意待在那邊,吹吹微風,看看四周商店的招牌,感受被熙攘的車輛包圍著的這種特別的感覺,就因為這種魔力,我想每一天都有人在這裡勇敢的表現自我,也有人會靜靜的觀賞他們的表演,這些人慢慢的在這個舞台一點一滴的找回自尊,慢慢的自我實現。一個「做對的建築」,可以滿足了人類的高層需求層次。

最後,根據馬斯洛的理論,熱情是由高層次的需求所激發。我想在做建築時能夠滿足到人類的高層需求,從而真正的幫助人類激發熱情,就是「做對建築」吧。


主題—真實的都市
「都市即第二巴別塔」例子:
巴別塔當初想要被蓋起的目的是為了傳達聲名,讓人們在看到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建築時,在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象,藉此把這個國家的名聲傳播出去。我認為這種想法顯示了當時人類要的不再只是能遮蔽陽光,抵擋風雨,提供基本生活機能形式的房子,開始想要建造一些也許不是那麼理性的空間規劃,卻能夠吸引他人目光停留,造型特別的建築,如果以這個觀點看來,現代都市中的建築,何不是都想要有一個特別的外型,來吸引路過的人入內消費,或是希望成為媒體的焦點,藉此宣傳。都市,不也成了第二個巴別塔。

其中全球的城市裡,我認為日本東京銀座應該是一個很貼切的例子來做為前一段個人見解中「都市即第二巴別塔」的詮釋。在這裡幾乎找不到簡單樸實的房子,每個商業建築,尤其是國際知名品牌的旗艦店,都超過了我們一般對建築的想像,有的整個建築的表皮被挖了好幾個洞,有的整個建築就像一個大鏡面,有的到了晚間就像一個發光體,好像所有的建築都在極力的觸動我們的感官神經,沒有親身經驗這樣特別的一個地方,我也不知道這樣一個高密度炫麗建築聚集之地,是否到最後會使我的感官麻痺,但是就現實而言,銀坐真的闖出了它的名聲。

「都市即江湖」例子:
「都市即江湖」我選擇以台北市這個全台灣最像都市,我也最接近的都市來做詮釋。江湖這個從戰國時代就出現在莊子寓言出現的古老字眼,顯示其實從古代開始,這種離開故鄉的小仁小愛,到一個比較繁榮的地方,一切成敗靠自己的才能和老天的安排就存在著了,而我認為經過這麼久的時間,在這麼不同的環境下,內容已經產生一些變化了。

而我認為「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也非常適於用來描寫都市,這句原本用於生物上演化幾百萬年的時間尺度,用在都市商品的淘汰機制裡可以被壓縮成幾個星期的時間來看,可能原本在街角賣的覺得還蠻符合自己口胃的食物,過幾天要再去買時,就看到工人們在拆店鋪了;書局裡賣的不好的書,沒過多久就被下架換成新出版的書,都市不管背後的經營者或是作者是否有用心,就是這樣不仁不愛的在幫我們篩選掉不被接受的東西。而與都是息息相關的都市人帶給我們的印象,是否還是如同我們舊有的觀念,對周遭的人事物冷漠,只關心自己的事物,也如同都市這樣的不仁不愛呢?

在我看來,台北人已經不是以前不仁不愛的台北人了,他們已經慢慢的認定台北是屬於他們的家鄉,漸漸的對於他們所認定的地方投入愛心,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有什慈善活動,台北人的響應永遠是最熱烈的。即使如此,為何我還是拿了台北來當「都市即江湖」這個描述不仁不愛的例子,原因是我認為雖然有些台北人看到生意比較冷清的店面,會抱著於心不忍,捧場一下的心態去消費,但是在台北這種店租高,物價高的都市狀態下,靠小人小愛的幫忙是撐不下去的,小愛是會被抹煞掉的,最後還是感受到都市不仁不愛的力量;但是如果這種情形發生在鄉村地區,靠著附近居民的小人小愛,自己也省吃儉用一點,這家店是可以被維持下去了。

雖然就結果而言,少數人的小仁小愛在短期之內可能起不了作用,但我認為它還是必須被做的,或許經過人數、時間的累積,這會是淺移默化不仁不愛的力量。


主題—真實的鄉村
鄉村新興公共空間
鄉村對我來說,是一個不陌生的地方,因為我所居住的地方一是個每走幾步路就可以看到成畝稻田的地方,在這裡的農夫們只要一忙完農事,可能就會有一整個下午的空閒時間,而是否有一個可以提供大家聚在一起的公共空間就變得非常的重要。在我我自己的經驗裡,就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公共空間的轉移,記得在我上國中之前,在離家門口的十幾公尺的地方有幾簇竹林,原本這邊只有一個用廢輪胎做成的椅子,但是因為大家都很喜歡在炎熱的夏天午後聚在這裡聊天,剛好有鄰居家裡換了新座椅,他就會把原來的舊座椅整套搬到這裡來,竹林下出現了一個露天客廳,成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畫面,然而這個地方的竹子漸漸被砍光,遮蔭的方沒了,鄰居們也不再來此聊天了,我覺得村子的活力也好像變弱了,一直到前年,一個新興公共空間的出現,村子的活力又回來了,甚至變得更旺盛。

這個新興的公共空間就是高架陸橋下的空間。這個快速道路在我所在的村子已經「行之有年了」,但是他的底下永遠是荒煙蔓草,直到最近他才被重新整理規劃,變成一個完善的公共空間,這真的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半露天空間,在這裡整個人的感覺是被壓縮的,而且特別的涼爽,好像風也跟上面的車子一樣,順著道路奔馳著,下雨的時候,也不用急著找地方避雨,但更棒的是,做為一個鄉村的新興公共空間,它吸引的人群不在只是偏向年紀大的人而已,這個地方也規劃了各個年齡層喜歡的空間,例如:小沙坑、籃球場、溜冰場,還有一個不能打羽球的羽球場(風實在太大了)。對鄉下人而言,要做為一個公共場所真的非常的簡單,不需要特別建造一個密閉的冷氣房,這個公共空間無非只需具備遮陽的陰涼處,還有讓人歇歇腳的椅子。
我認為在台灣這樣一個跟別的國家比起來,高架道路密度高的國家來說,路下的空間真的是一個有潛力的地方來規劃使用。

這此付上一個實際空間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UdCASXTXmE


鄉村小學
每隔幾年我回去看我所就讀的小學,就會發現原本只有一層樓高的水平屋頂,牆面上只塗著一層白漆,地面還是水泥地這種最典型的教室樣式的建築,一棟一棟的被改建成心穎的建築了,教室的表皮開始被貼上光滑、色彩鮮豔的磁磚,教室的高度也開始變高了,看到自己以前上課的教室被拆了,心裡雖然免不了有ㄧ些對於以前感觸,但我也感動於鄉村小學對於人群互動觀念上的進步,不同於之前,不同排間的建築無聯繫,好像一個學校無形的被化分成低、中、高年級三個區域,而現在不同排的校舍之間開始出現了天橋、走廊,因此不僅讓下雨天時學生們不會淋到雨,平常的時候也增加了不同年級間互動的機會。

鄉村小學還有一個不同於都市小學的地方,我認為在鄉村,學生家長的生活狀況是融入學校生活的,學生的媽媽們很多都是家庭主婦,常身懷一些生活上的手藝,因此我所就讀的這個小學有時就會安排這些媽媽們來學校指導學生們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或者是哪位同學的家裡是有整片果園、農田,學校就跟這些家長合作,來一場真實體驗的戶外教學,我覺得這就是鄉村小學校令人嚮往的魅力吧。

by詩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